推拿知识/MASSAGE KNOWLEDGE
推拿手法

(本章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)
 

第一节    概要

一、小儿推拿手法的特点

小儿推拿手法,具有简、便、效、廉等特点,容易掌握,基本有“按、摩、掐、揉、推、运、搓、摇”八法。随着小儿推拿的发展,许多成人手法也演变运用到小儿推拿中来,成为小儿推拿的常用手法,如擦法、,还有捏法、挤捏法、捣法、振法等。有些手法虽然在名称、操作方法、注意事项等方面和成人相似,但在运用时,其手法刺激强度、节律、频率、操作步骤和要求却完全不同,如推法;有些手法只用于小儿,不用于成人,如运法、捣法、复式操作法等。而且,小儿推拿手法和成人推拿手法的最大区别,就在于复式操作法。

在临床应用中,小儿推拿手法经常是和具体穴位结合在一起。如推上七节骨,摩腹,揉脐,捣小天心等。同时,在治疗中,手法刺激的强弱、操作方向及频率和次数,均能影响补泻作用,直接影响甚至是决定疗效。如同用推法作用于七节骨穴位上,向上推能温阳止泻,多用于虚寒性腹泻;向下推则泻热通便,多用于肠热便秘,或热性痢疾等症。

二、小儿推拿手法的基本要求

“一旦临证,机触于外,巧生于内,手随心转,法从手出……使患者不知其苦,方称为手法也。”这也是《医宗金鉴·正骨心法要旨》总论中对手法要求的精辟论述,道出了大医手法操作的一种境界.传统上,将软组织刺激性手法作用的基本要求概括为“持久、轻快、均匀、柔和与深透”,而对于运动关节类手法来说,其要求应概括为稳、准、巧、快四个字。即手法操作要平稳自然,因势利导,避免生硬粗暴,选择手法要有针对性,定位要准;手法施术时要用巧力,以柔克刚,以巧制胜;手法操作时,用力要疾发疾收,用所谓寸劲,发力时间不可过久。对小儿推拿而言,由于小儿生理病理特点,因而推拿手法又有其自身独到的要求。好的按摩手法应当是效果好,操作简便,施术合理,在治愈疾病的同时不给患者附加的痛苦,要做到这些,需要具备仁爱之心,潜心钻研手法,刻苦训练,掌握娴熟的操作技能是关键。

小儿推拿手法的基本要求是均匀、柔和、轻快、持久,从而达到深透的作用。均匀,是指手法操作要有节律性,快慢始终如一,切忌忽快忽慢,用力要轻重得当,每个方位的力量要均匀一致;柔和,是指手法用力要和缓灵巧,中病即止;持久,是要求手法着实,轻而不浮,重而不滞。

由于小儿脏腑娇嫩,形气未充,肌肤柔弱,故又特别强调手法要轻快柔和,均匀持久,适达病所而止,不可竭力攻伐。尤其对新生儿,手法更要轻柔,使之手随心转,法从手出,变通在心。骆如龙在《幼科推拿秘书》中指出:初生轻指点穴,二三用力方凭五七十岁推渐深,医家次第神明。对不同年龄的小儿,手法用力应有所区别。再者,对于各种不同的手法又有它自己的要求,如推法要轻快,频率每分钟约200次,但要轻而不浮,快而着实;摩法则要均匀柔和,做到轻柔不浮,重而不滞;掐法要即快又重;拿法要刚中有柔,刚柔相济;拿法和掐法刺激较强,次数不可太多,通常放在治疗最后操作。各个部位的摇法应争取患儿的配合,在放松体位下进行。另外,手法在操作时,都要选用介质。如姜汁、薄荷水、滑石粉、按摩膏等,以保护润滑皮肤,增强手法作用,提高治疗效果。

推拿就是通过手法操作来防治疾病的,手法的好坏直接影响疗效,它是小儿推拿的基本功之一。只有遵循小儿推拿手法操作的要求,才能达到预期治疗效果。

三、手法练习方法

学习小儿推拿,除了要掌握相关医学理论知识外,还必须十分重视实践经验积累与应用,其中包括手法的基本训练和临床实践及交流。现阶段可以反复在人体穴位上相互操作练习,仔细地体会,逐步掌握手法的刺激量、频率和节律,最终熟练掌握各种手法的操作运用,达到“熟能生巧”,巧能生变的程度,使手法灵巧协调,柔中有刚,运用自如。这样,在临床应用时,方能得心应手,恰到好处。小儿推倒相对比较容易,手法的技巧性和用力强度还有与成人推拿不同之处,容易被初学者忽视。一旦临床,要想做到手随心转,却非一日之功,还需要认真学习和刻苦锻炼,用心体会。

 

第二节    小儿推拿补泻方法

小儿推拿是以手法代替针药,通过在患儿体表穴位操作来防病治病的一种外治法。推拿掐揉,性与药同,寒热温凉,取效指掌。小儿推拿的补泻,是由手法刺激的强弱,手法在穴位上操作的方向,手法操作的时间和频率,所选穴位的功效等因素决定的。

一、手法的强弱

根据手法作用于体表穴位上力的大小,或刺激的强弱分手法补泻。凡力量小,刺激弱,轻快柔和的手法谓之补法;凡力量大,刺激强的谓之泻法。如掐法、拿法、按法。《厘正按摩要术》指出:掐由甲入,用以代针。掐之则生痛,这些手法在穴位上操作多有醒神开窍、通经、止痛的作用。而揉、运、摩、推法等则较之柔和,手法轻重适宜,缓急恰当,以中和之意施之,可以调阴阳,和气血,活经络,调理脏腑功能,具有补益身体、扶助正气的作用。当然,这是在同一穴位上操作相比较而言。而同一种手法对不同年龄和体质的小儿,对不同穴位也可产生补泻不同效应。新生儿用5-6岁儿童推法的力量可谓泻法。再如,用同一种力量的推法,作用于同一人两个不同穴位,则有补泻之别。从指尖向指根推脾经,可补脾经,健脾助运。若从小指尺侧边缘,由指根推向指尖,可清小肠,清热利尿。这说明手法的补泻不仅与手法刺激的强弱、力量大小有关,同时还与穴位本身的功效有一定的关系。

二、手法操作的方向

小儿推拿特定穴是小儿推拿学的特点之一。这些穴位以特定的操作方向决定补泻性质。根据穴位点、线、面状分布的规律,手法操作分为直线和旋转方向两种。直线方向的操作主要用推法。如分布在手掌的脾经、肝经、心经、肺经,其补泻方向均相同,即向指尖推为泻,向指根推为补,唯肾经与之相反。《小儿推拿学概要》指出:推法中分补(由指尖向指根推)、泻(由指根向指尖推),及平补平泻(来回推,又称清)三种。因其方向不同,故作用亦异。另外,以五脏命名的穴位,旋推为补。

有些非特定穴在经络线上,如中脘、三阴交等,它们共同的补泻规律是顺经络走行方向推为补,逆经络走行方向推为泻,来回顺逆方向推属平补平泻。旋转方向的操作,多用于揉、运、摩等手法,关于推拿的左右旋转补泻诸书记载不一。有些穴位旋转补泻的效果不甚明显,但是在腹部,如摩腹、揉中脘、揉神阙等法,旋转补泻的效果就很明显。

向外为清,向里为补;顺揉为补,逆揉为泻;顺摸为泻,逆摸为补。

三、手法操作的频率和次数

推拿手法在穴位上操作数量的多少,或频率的快慢,是衡量运用手法补或泻有效治疗量的标准之一。适当的推拿次数和频率,能使疾病很快痊愈;相反,次数少,时间短,达不到治疗量就达不到治疗作用;而次数过多,频率过快则无益身体,反而有害。对年龄大,体质强,病属实证的患儿,手法操作次数多,频率较快;年龄小,体质弱,病属虚证的患儿则相对次数少,频率较慢。徐谦光在《推拿三字经》中提出:“大三万,小三千,婴三百,加减良,分岁数,轻得当”。骆如龙在《幼科推拿秘书》中提出:“一岁定须三百,二周六百何疑,月家赤子轻为之,寒火多寡再变色镜。年逾二八长大,推拿费力支持……”有关论述很多。目前,临床上一般认为一岁左右的患儿,使用推、揉、摩、运等较柔和的手法操作,一个穴位推三百次左右。小儿年龄大,体质强,疾病重,主穴要多推些;年龄小,身体弱,配穴要少推些。一般掐、按、拿、搓、摇等手法,只需3-5次即可。总之,通过辩证,灵活掌握推拿次数和频率,才能提高临床疗效。

推拿手法的强度、速度、方向和次数,以及穴位本身的功效,是推拿手法作用于穴位,产生补、泻或平补平泻效应的重要因素,必须严格遵守,但又要灵活应用,《幼科推拿秘书》指出:“法虽一定不易,变通总在人心,本缓标急重与轻,虚实参乎病症”。恰到好处地施用补泻方法,能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。

 

第三节    常用手法

◆推拿手法现代研究

推拿手法现代研究包括三个方面,一是手法的技术特征研究;二是手法作用原理研究;三是手法应用规律研究。手法技术特征研究目的在于客观、定量地描述手法操作过程,从而建立可重复的手法技术规范。主要有推拿手法动作原理的研究、推拿手法力学测试系统的研究及脊柱手法学的理论内涵,最终形成新的推拿手法学理论体系。该方面的研究主要包括:手法对心血管系统、消化系统、呼吸系统、血液循环系统的作用、手法对运动系统损伤的作用、手法的镇痛原理及手法的其他治疗作用等。手法应用规律的研究是指采用现代通用方法,对推拿手法在疾病预防和治疗中的确切作用和地位进行再评价。

一、推法(学会)

用拇指或食指、中指指面,在穴位上做单方向的直线或环行推动,称为推法。推法分直推、旋推、分推、合推法四种。其中以直推法临床应用最多。

[操作]

1、直推法:术者用拇指桡侧或指面,或食指、中指指面,在穴位上做单方向的直线推动。每分钟推150-250次。

2、旋推法:术者用拇指指面在穴位上做旋转方向推动,速度较运法快,用力较指揉法轻。每分钟推150-200次。

  3、分推法:术者用两手拇指桡侧,或食指、中指指面自穴位向两旁做  

  一字形或             八字形方向推动。

4、合推法:又称合法,是分推法的反向操作。术者用拇指螺纹面自两旁向一点推动合拢,推20-50次。

[动作要领]

1、直推法:用拇指指面直推时,手握空拳,靠腕部带动拇指做主动内收活动发力,外展时放松。用食指、中指指面直推时,食指、中指并拢伸直,其余三指屈曲合拢,靠腕部摆动带动肘部做适当屈伸活动使食指、中指发力。操作时,肩、肘、腕关节放松,动作轻快,着实平稳,节律均匀,直线推动,不可歪斜。

2、旋推法:手握空拳,伸直拇指,靠拇指螺纹面做小幅度的旋转推动,如同拇指做摩法.仅在皮肤表面推动,不带动皮下组织.操作时,肩、肘、腕、掌指关节放松,动作协调连贯,均匀柔和,速度较直推法略慢。

3、分推法:一字分推法,靠肘关节的屈伸活动,带动拇指和掌着力部分做横向直线分推;八字分推法,靠手腕和拇指掌指关节的内收、外展活动,带动拇指指面着力部分做弧线分推。双手用力要均匀一致,动作柔和协调,节奏轻快平稳。

4、合推法:合推法是一字分推法的反向操作,动作要领与其相同。常在手腕横纹处做直线合推,动作幅度较小。

[注意事项]

1、选择适应病情需要的介质,边蘸边推,注意干湿多少适宜,不要推破皮肤。

2、根据病情、穴位和部分的需要,注意手法在穴位上的操作方向、用力大小和频率快慢。

3、推法从摩法演变而来,但力度比摩法、运法为重,较指揉法为轻,旋推犹如单指摩法,操作时,注意揣摩,加以区别。

4、  推法的力量,要求轻而不浮、快而不滞、力量在皮肤之下,稍入肌肉。

[临床应用]  推法是小儿推拿常用手法之一。直推法常用于头面、上肢、胸腹、腰背和下肢部的线状穴位。如推攒竹、推天柱骨、推三关、推膻中,推脊、推箕门等。有向上(向心)为补、向下(离心)为清之说。临床应用,因穴位不同,清补说法不完全一致。旋推法,主要用于手指指面的五经穴,如旋推脾经、肺经、肾经等,旋推为补。分推法,适用头面、胸腹、腕掌和肩胛部,如分推坎宫、分手阴阳、分推膻中、分推肩胛骨、分腹阴阳等,能分利气血。合推法,仅用于手腕大横纹,合手阴阳能行痰散结。

二、揉法(学会)

用手掌大鱼际或掌根、掌心、手指螺纹面着力,吸定于一定部位或穴位上,做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、轻柔和缓的回旋揉动,称为揉法。根据着力部位,分指揉法和掌揉法。指揉法中仅用拇指或中指揉的称单指揉;用食指、中指二指分揉两穴或同揉一处,称二指揉;用食指、中指、无名指三指分揉三穴或同揉一处,称三指揉。掌揉法中用大鱼际揉的称鱼际揉,用掌根、掌心揉的,称掌揉法。

[操作]

1、指揉法:术者以拇指或中指的螺纹面或指端,或食指、中指、无名指指面吸定于穴位或治疗部位上,做轻柔和缓、小幅度、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的旋转运动,发力带动该处的皮下组织一起揉动。

2、鱼际揉法:术者以大鱼际着力于施术部位,稍用力下压,腕部放松,前臂主动运动,通过腕关节带动着力部分在治疗部位上做和缓,小幅度,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的环旋揉动,使该处的皮下组织一起揉动。

3、掌揉法:术者以掌心或掌根着力,吸定在治疗部位上,稍用力下压,腕部放松,以肘关节为支点,前臂做主动运动,带运腕部及着力部分连同前臂做轻柔和缓,小幅度,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的旋转运动,使该处皮下组织一起揉动。

[动作要领]

1、手腕放松,以腕关节连同前臂一起做回旋运动。指揉法时腕关节要保持一定的紧张度;掌根揉时腕关节略有背伸,松紧适度。

2、操作时压力要均匀着实,动作宜轻柔有节律。

3、操作频率每分钟160-200次。

[注意事项]

1、操作时,手吸定皮肤不离开,不要在皮肤上磨擦。

2、揉动力量和幅度要适中,不宜过大。

3、揉法的力量要求,皮不动,肉动。

[临床应用]  揉法刺激量小,作用温和,适用于全身各部位。拇指与中指单指揉,可用于全身点状穴位或各部位;食指、中指二指揉,多用于双侧背俞穴和天枢穴;三指揉用于膻中加两乳旁穴或脐和两侧天枢穴。鱼际揉用于面部;掌揉常用于脘腹、腰臀部以及四肢肌肉丰厚处。具有调和脏腑,宽胸理气,消积导滞,活血通络,消肿止痛的作用。揉法常与按法、掐法等配合使用,组成按揉法、掐揉法等复合手法,如按揉百会、按揉中脘;掐揉二扇门、掐揉小天心。揉法还常在掐法后使用,即掐后继揉,如掐揉四横纹、掐揉五指节,缓解强刺激手法的不适作用。

三、按法(知道)

用手指或手掌按压体表,逐渐向下用力,按而留之,称为按法。根据着力部位,分为指按法和掌按法。

[操作]

1、指按法    分为拇指按法和中指按法

① 拇指按法:拇指伸直,手握空拳,食指中节桡侧轻贴拇指指间关节掌侧,起支持作用,以协同助力。用拇指螺纹或指端着力,吸定在患儿治疗穴位上,垂直用力,向下按压,持续一定时间,按而留之,然后放松,再逐渐用力向下按压,如此一按一压反复操作。

② 中指按法:中指伸直,掌指关节略屈,稍悬腕,用中指指端或螺纹面着力,吸定在穴位上,垂直用力,向下按压。余同拇指按法。

2、掌按法

腕关节背伸,五指放松伸直,用掌心或掌根着力,按压在治疗部位上,垂直用力,逐渐向下按压,并持续一定时间,按而留之。其余同拇指按法。

[动作要领]

1、拇指按时,拇指伸直,手握空拳,食指中节桡侧轻贴拇指;中指按时,伸直中指,其余四指屈曲放松,垂直用力,向下按压。

2、  掌按时,腕关节背伸,五指放松伸直,用掌心或掌根着力按压。

[注意事项]

1、按法属于强刺激手法,小儿形气未充,脏腑娇嫩,使用时切忌暴力。

2、临床上很少单独应用,多与揉法结合使用。

3、按法力量要求,气含于指掌,而渗于肌骨。

[临床应用]  按法刺激性强,指按法多用于点状具有止痛、开窍、止抽搐等作用的穴位。如按环跳、按牙关、按百虫。掌按法多用于面状穴位。按法常与揉法配合使用,形成复合手法,缓解刺激,提高疗效,适用范围较单纯按法广泛。使用按揉法时,要辅以介质。

四、摩法(学会)

用手指或手掌在体表做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环形抚摩,称摩法。根据操作部位不同,分指摩法和掌摩法两种。

[操作]

1、指摩法:术者指掌自然伸直,食指、中指、无名指和小指并拢,用食指、中指、无名指和小指指面,附着于一定部位或穴位上,前臂主动运动,带动腕关节做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环形摩动。

2、掌摩法:术者手掌自然伸直,用掌面着力,附着于一定部位或穴位上,前臂主动运动,带动腕关节做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环形摩动。

[动作要领]

1、肩、肘、腕放松,肘关节微屈,掌指自然伸直。

2、掌指着力部分要随腕关节连同前臂一起做环行移动。

3、摩法要轻柔和缓,速度均匀协调,有节律,不带动深层组织。

4、操作频率每分钟120次左右。具体根据病情而定,急摩为写,缓摩为补。

5、摩法力量要求,皮动,肉不动。

[注意事项]

1、摩法作用温和,用力不宜过重,也不要过轻。

2、根据病情选择手法摩动的方向和使用的介质。

[临床应用]  摩法是小儿常用手法之一。主要用于胸、腹、胁肋部的面状穴,以腹部应用为多。用于治疗消化不良、便秘、腹泻、疳积等疾病。具有和中理气,消食导滞,调理脾胃,调节肠道功能的作用。

五、掐法(知道)

用拇指指甲重刺穴位称掐法。

[操作]  术者拇指伸直,手握空拳,用拇指指甲着力,吸定在治疗部位,逐渐用力掐之。

[动作要领]

1、拇指与操作穴位垂直。

2、掐时缓缓用力,,切忌突施暴力。

3、指法力量要求,稳准狠,气机快进快出。

[注意事项]

1、掐时要逐渐用力,达深透为止,不要掐破皮肤。

2、掐3-5次,或醒后即止。

3、掐后轻揉局部以缓解不适。

[临床应用]  掐法是强刺激手法之一,适用于头面、手足部穴位。具有定惊醒神,通关开窍作用。此法常用于急症,以指代针,如急惊风,掐人中、掐十宣、掐老龙,醒神开窍;小儿惊惕不安掐五指节、掐小天心,镇惊安神等。

六、捏法(学会)

用拇指桡侧缘顶住皮肤,食指、中指前按,拇指、食指、中指三指指端捏住皮肤并同时用力提拿,自下而上,双手交替捻动向前;或食指屈曲,用食指中节桡侧顶住皮肤,拇指前按,两指同时用力提拿皮肤,自下而上,双手交替捻动向前,为捏法。捏法分拇指后位捏法和拇指前位捏法两种。

[操作]

1、拇指后位捏法:患儿俯卧,露出被捏部位,术者双手呈半拳状,拳心向下,拳眼相对,用拇指桡侧缘吸定并顶住小儿龟尾穴两旁皮肤,食指、中指前按,拇指、食指、中指三指同时用力提拿,自下而上,双手交替捻动至大椎穴处。

2、拇指前位捏法:患儿俯卧,露出被捏部位,术者双手握空拳状,拳心相对,拳眼向前,两手拇指伸直前按,食指屈曲,用食指中节桡侧顶住小儿龟尾穴两旁皮肤,拇指、食指同时用力提捻皮肤,自下而上,双手交替捻动至大椎穴处。

[动作要领]

1、肩、肘、腕放松,手指捻动要灵活,协调。

2、操作时用力要均匀一致。

3、每次操作3-5遍,一般先做3遍捏法,再做2遍提捏法。提捏法就是捻动经过相应的穴位时用力提拿,即所谓“捏三提一法”。

4、捏法力量要求,保健时力量能把皮肤捏起即可。热症时皮肤力量提高。

[注意事项]

1、操作时捏起皮肤多少和提拿用力大小要适当,捏得太紧不容易向前捻动推进,捏少了皮肤容易滑脱,亦不可拧转皮肤,以免产生不必要的疼痛。

2、操作时应直线前进,不可歪斜。

3、常用滑石粉为介质。

4、要修剪好指甲,防止划破皮肤。

[临床应用]  捏法也是小儿常用手法之一。多用于脊背部,称为捏脊。该法具有调和阴阳,健脾和胃,增强各脏腑功能,提高人体免疫力的作用。捏脊不仅是治疗疳积、消化不良、腹泻、佝偻病等病症的有效手法,也是小儿保健推拿手法之一。目前在儿科应用较为广泛。常给小儿捏脊能增食欲,改善睡眠,强壮身体。

七、运法(学会)

用拇指或食指、中指螺纹面在相应穴位上由此往彼,做弧形或环形推动,称运法。

[操作]  术者一手握住小儿手指,使被操作手掌平坦,掌心向上,用另一手的拇指或食指、中指螺纹面在相应穴位上由此往彼,做弧形或环形推动。

[动作要领]

1、操作时指面要紧贴于穴位。

2、用力宜轻不宜重,力量仅达表皮,不带动皮下组织;频率宜缓不宜急,每分钟80-120次。

3、运法的操作方向与补泻有关,应根据病情需要进行选择。

4、运法的力量要求,比摩法轻。

[注意事项]  操作时要根据病情选用介质。

[临床应用]  运法是小儿推拿手法中最轻的一种,较旋推法幅度为大。常用于小儿头面和手部面状、线状穴,也可用于点状穴。具有理气和血,舒筋活络的作用。运法多用于手掌特定穴,如运水入土、运土入水、运内八卦、运板门等。

八、拿法(知道)

用拇指和食指、中指,或用拇指与其余四指相对用力,提拿一定的穴位和部位,进行一紧一松地拿捏,称为拿法。

[操作]  术者用单手或双手的拇指和其余手指的指面相对用力,捏住施术部位,逐步收紧提起,进行一紧一松,连续不断地提捏并施以揉动拿捏。

[动作要领]

1、肩、肘、腕放松,虎口紧贴操作的肌肤,腕掌自然蓄力,拇指与其余手指面相对用力提拿,重点用拇指面着力。

2、捏提中含有揉动之力。拿法,其实是一种复合手法,由捏、提、揉三种方法组合而成。

3、拿法操作用力,要由轻到重,动作要柔和而连贯,刚中有柔。

4、拿法的力量,拨动经筋。

[注意事项]

1、动作要协调,切忌死板僵硬,操作时不要突然用力,或力量过大,更不能拿捏太久。

2、要修剪好指甲,防止指端内扣伤及皮肤。

3、拿法刺激性较强,常配合捏法同时使用,组成拿捏法。

4、单纯拿法通常放在治疗最后操作。拿法后继以揉法,缓解不适。

[临床应用]  拿法是刺激性较强的手法,常用于颈项、肩部和四肢穴位。具有疏通经络,解表发汗,止惊定搐,止痛的作用。如拿肩井能发汗解表;拿捏小儿患侧胸锁乳突肌以解除肌痉挛,治疗小儿先天性肌性斜颈;拿委中、百虫能治疗四肢抽搐。

九、搓法(学会)

用双手的掌面夹住一定部位,相对用力做快速揉搓,或同时上下往返移动,称搓法。

[操作]  小儿取坐位,术者用双手掌面着力,附着在肢体两侧,相对用力夹住施术部位,做快速揉搓,同时做上下往返移动。

[动作要领]

1、肩、肘、腕放松,两手自然伸直。

2、操作时,双手用力要对称、柔和、动作要协调连贯,速度要均匀一致。

3、上下往返移动时,搓动要快,移动要慢,做到紧搓慢移。

4、搓法的力量要求,皮肉动,骨不动。

[注意事项]

1、操作时,被搓肢体要处于完全放松体位。

2、操作时,忌用粗暴蛮力,避免皮肤肌腱搓伤。

[临床应用]  搓法是轻快柔和的手法,多用于四肢、胁肋部位。具有调和气血,疏通经络,放松肌肉的作用。如臂丛神经麻痹(产伤后遗症)、婴儿瘫,一侧或两侧上、下肢肌肉萎缩,均可用搓法以调和气血,通经活络。

十、擦法(学会)

用手掌面或大、小鱼际着力于体表部位,做较快速的直线来回摩擦,称为擦法。根据操作部位不同,分为掌擦法、大鱼际擦法、小鱼际擦法。

[操作]  术者用手掌面或大、小鱼际置于体表施术部位,腕关节伸直,使前臂与手掌相平,以肘或肩关节为支点,前臂或上臂做主动运动,使手的着力部分在体表做较快速往返直线摩擦移动,使之生热。用全掌着力为掌擦法;用大鱼际着力为大鱼际擦法;用小鱼际着力为小鱼际擦法。

[动作要领]

1、操作时,要直线往返,不可歪斜。

2、着力部分要紧贴皮肤,但不要僵硬地用力,以免擦破皮肤。

3、动作连贯,速度均匀,用力以透热为度,力量深入肌肉。

[注意事项]

1、术者操作时应自然呼吸,不要憋气。

2、根据病情选用适宜油膏为介质,保护皮肤,增强疗效。

3、擦过的部位不要再用其他手法,以免损伤皮肤。

[临床应用]  擦法,是柔和温热的手法,多用于胸腹、腰背及四肢部位。具有温经通络,消肿止痛,健脾和胃,提高局部温度,扩张血管,加速血液和淋巴液循环的作用。其中掌擦法温度相对较低,常用于胸胁和腹部,对于脾胃虚寒引起的腹痛及消化不良等多用此法。小鱼际擦法的温度较高,多用于肩背、腰骶和四肢,对小儿脑性瘫痪、伤筋、风湿痛等都有较好疗效。大鱼际擦法的温度中等,以上部位都可应用,适用于治疗外伤、瘀血、肿痛等。

十一、捻法(知道)

用拇指、食指捏住治疗部位,做相对用力往返捻动,称为捻法。

[操作]  术者用拇指螺纹面与食指桡侧缘或螺纹面,捏住治疗部位,拇指、食指主动运动,稍用力做快速捻动,如捻线状。

[动作要领]

1、拇指、食指面相对用力捻动时,揉劲宜多,搓劲宜少。

2、动作要灵活轻巧,快速连贯。

3、捻动力量要均匀柔和,移动要慢,做到紧捻慢移。

[注意事项]

1、捻动幅度不要过大,用力不可呆滞。

2、操作时要辅以介质。

[临床应用]  捻法适用于手指、足趾小关节。具有滑利关节,消种止痛的作用。治疗手、足小关节扭伤引起的肿胀、疼痛。亦可配合其他手法治疗小儿手、足先天性畸形,如拇指内收、马蹄内翻足等。

十二、摇法(知道)

使关节做被动的环转运动,称摇法.包括颈项部、四肢关节摇法。

[操作]  术者用一手握住或扶住关节近端的肢体,另一手握住关节远端的肢体,做缓和环形旋转运动。做颈项部被动的环转运动称颈项部摇法,依此有肩关节、腕关节、髋关节、踝关节等部位摇法。

[动作要领 ]

1、摇法动作要和缓,用力要平稳,两手配合要协调。

2、摇动的方向和幅度要在生理许可范围内进行。

[注意事项]

1、用力由轻到重,由小到大。不得强行使用暴力。

2、关节摇转时宜缓宜慢。

[临床应用]  摇法是被动活动人体各关节的一种手法,具有疏通经络,恢复关节功能的作用。落枕、小儿先天性肌性斜颈、颈项部软组织损伤,用颈项部摇法,髂部伤筋、小儿脑性瘫痪等用髋关节摇法;先天性手、足畸形,踝关节扭挫伤,腕、踝骨折后遗症等,可用腕关节和踝关节摇法。

十三、捣法(学会)

用中指端或食指、中指屈曲的指间击打体表一定部位,称为捣法。

[操作]  术者以一手握住小儿手掌,使其掌心向上,另一手的手腕自然下垂,前臂主动运动,通过腕关节的屈伸运动,带动中指端或食指、中指屈曲的指间关节,做有节秦地叩击穴位。

[动作要领]

1、操作时,指间关节放松,腕关节主动屈伸,形同指击状。

2、对准穴位捣击,用力要稳,动作要有节奏和弹性。

3、每个穴位捣5-20次。

[注意事项]

1、捣击时不要用暴力。

2、修剪好指甲,避免捣击时损伤皮肤。

[临床应用]  捣法相当于指击法,但力较之为轻,适用于手掌小天心穴和面部承浆穴,如捣小天心、掐揉五指节,具有安神定志作用,治疗小儿惊蹄。

十四、捏挤法(知道)

用两手拇指、食指捏住选定部位的皮肤,两手相对用力挤捏,称为捏挤法。

[操作]  小儿平卧或坐位,术者用两手拇指、食指捏住选定部位的皮肤,相对用力向中央捏挤,使局部皮肤变成紫红色或紫黑色。

[动作要领]

1、两手腕放松、端平、两手指尖相对,相距约1.5CM。

2、捏起皮肤时动作要轻,相对用力挤捏时速度要快。

3、每个穴位或部位捏挤1-3次。

[注意事项]

1、操作时动作要熟练灵活。

2、捏挤范围仅小米粒大小,不宜过大。

3、捏挤不要超过规定次数。

[临床应用]  捏挤法是重刺激手法,多用于颈项部和胸骨切迹上缘等部位,具有散发郁热,治疗中暑、痧症、痰食郁结等。治疗小儿扁桃体炎,可用捏挤天突、揉扁桃体外方、掐揉少商穴。本法使用时有一定痛苦,一般放在最后操作。

十五、颤法(知道)

用右手或左手食指、中指、掌根吸定于相应穴位或部位,进行静止性颤动.

[操作]  小儿坐位,术者用右手食指和中指,按住穴位,进行静止性颤动。

[动作要领]

1、肩、肘放松。

2、全身用力,以意导气到手指,指端或掌根进行颤抖。

[注意事项]

1、颤法不可久用(10秒内)。

2、指端按压不能重。

[临床应用]

颤法是疏通经络、导气活血的强刺激手法,在临床中用于咳嗽、发热等症。如揉颤百会、膻中等。

 

第四节    复式操作手法

一、黄蜂入洞

[功效]  流清涕,鼻炎,呼吸不畅。

[操作手法]  术者一手扶住患儿头部,使其相对固定,另一手食中二指的指端放在患儿两鼻孔下缘处,以腕部关节着力带动手部做顺时针旋转揉动(手指指端瞬间堵住鼻孔的感觉)以达到通鼻窍的作用,20-50次。

二、抱耳摇头

[功效]  镇静安神。

[操作手法]  术者一手扶住患儿头部,使其相对固定,另一手拇指或食指在患儿的天心、印堂、山根、延年、人中和承浆六个穴位上进行顺时针揉动(3-5下),然后用两手拇指和食指螺纹面着力,捻揉两耳垂(10-20次),最后再用两手掌面抱住患儿头部做左右轻轻摇动(10-20次)。

三、肃肺

欲了解该部分详细内容请先加入“网络妈妈班”学习。加入方式:13863128401,QQ:3066327729。(注:含全套资料、手法、穴位视频、网络指导。)

四、水底捞明月

欲了解该部分详细内容请先加入“网络妈妈班”学习。

五、打马过天河

欲了解该部分详细内容请先加入“网络妈妈班”学习。

六、凤凰展翅

[功效]  定惊安神,祛痰。

[操作手法]  术者用两手食指、中指固定患儿的腕部,同时以拇指掐患儿的威灵、精宁二穴(3-5下),掐完上下晃动患儿手3下。

七、运水入土

[功效]  便秘、大便干结。

[操作手法]  术者用左手握住患儿食指、中指、无名指和小手指,使其掌心向上,用右手拇指外侧缘自患儿小指指端(肾水穴)起经掌小横纹、小天心到大拇指指端(脾土穴)止(100-30次)。

八、运土入水

[功效]  泄泻。

[操作手法]  术者一手握住患儿食指、中指、无名指和小手指,使其掌心向上。用右手拇指外侧缘自患儿大拇指指端(脾土穴)经小天心、掌小横纹运到小拇指指端(肾水穴)止(100-300)。

九、拿肩井 (总收法)

[功效]  能通行一身之气血,诸症推毕,均以此手法收之。

[操作手法]

术者用两手放在患儿肩部,肩井穴,再用两手大拇指,食指和无名指对肩井穴进行轻轻揉动,其次快速向上提捏3-5次。